平氣養生堂

太極拳的修煉原則

現代健康修身 道家至柔養性 技擊規範形象

鄧時海

摘要

「陰陽相濟、益壽延年」,在古老太極文獻(清,王宗岳之論述)中,早已公認為其修煉最終目的。然而,太極拳是以技擊而創始的一門武藝,過去人們都完全著重在其「四兩撥千斤、無力打有力、英雄所向無敵」的搏鬥功能上。現今,因時空的改變,其技擊功能價值已日漸式微,且柔性的健康運動方法受到肯定,尤其21世紀是「返樸歸真,道法自然」的世紀。太極拳原有且顯著的「陰陽相濟、益壽延年」,也就是「修身、養性」的功能。符合了身、心健康全面性的修煉程序方法,更為現代學術所接納肯定,而再度受到重視!

 

修身,修煉身體健康。煉氣,為我國古老而有效的健康功法。氣,也是本世紀極重要的課題之一;現代學理已經確認了肌力、柔軟、平衡及心肺功能等體能,為構成體適能的主要要素。因此太極拳的活動材料選配、修煉方法應用,必須合乎煉氣及體適能的內涵,以達成益壽延年功效!養性,涵養心性健康。心性健康汎指個人為人處世的平和自在心態及生活環境的融洽行為個性。本世紀應該是一個「天人合一」的時代,人人的處世心態、行為個性,以及物我價值觀念,必須合乎「柔性文化」特質。這種柔性文化來自於自然的人文哲理,就是道家陰陽相濟的至柔思想!

 

太極拳是以技擊作為其形象規範的肢體運動,有著現代健康方法的功能,更是以道家哲理為其中心思想。也正是講究簡單柔性的體操方法和平和自然的處世行為,所以為現在新世紀潮流所重視。技擊為其形象、現代修身內涵、道家養性哲學,實為太極拳的修煉原則。

 

論述

 

壹、是否是太極拳視修煉的原則而定

 

有一句罵人的話:「這個人不是人!」是不是人,要看他為人處世的原則而定,為人處事的原則不對,我們罵這種人「不是人」。同理,有時我們也會說:「他打的太極拳不是太極拳!」是不是太極拳,要看他修煉的原則對不對而定,因為太極拳的修煉原則完全決定了太極拳的內涵與功效。雖然動作形象像是太極拳,或著法架式的名稱完全同於太極拳,如果修煉的原則不正確,就不是真太極,也不會得到太極拳應有的功效。所以我們希望找到正確的太極拳的修煉原則。

 

貳、中國武術(太極拳)功能依時代在易變

 

中國武術的三百多門派中,大多是剛性拳種,僅有極少數的柔性拳種門派,而太極拳就是柔性拳主要的代表。不論剛性拳種或柔性拳種,都具有搏鬥的功能,也就是「武術功力」,否則不能稱為武術。武術的功能,圍著時代的不同而易變:在越古老時代,越重視搏鬥功力。由最早期的遠古時代,搏鬥功力是為生活技術,如果沒有好的武功,不但無法覓得食物,還會變成別的動物的食物。群居社會形成後,武術功被視為防禦技術,保衛部落、保衛族群。後來逐漸國家形成,武術又演變成為國防技術;在社會中,形成身技術。

 

但是,搏鬥的功能,在二十世紀初,八國聯軍以後,已經無法擔當國防技術的角色;而一個法制的社會,也不允許以武力來私下解決問題;並且,武術要煉到能夠表現功力,對於身體有相當程度的傷害,所以過去練武的人很多不長命。因此,武術的搏鬥功能,在現今社會中,勢必將逐漸式微。二十一世紀是柔性文化的世紀,所以武術應該是圍繞著修身養性的命題來發展。

 

參、太極拳必須掌握正確修煉原則才會達成應有的目標

 

「修身養性」才是武術應該走的方向。根據這個前題,根據傳統文獻記載、醫學體育報告、以及實踐修煉心得,提出三項比較具體而正確的太極拳修煉原則:現代健康修身、道家至柔養性、技擊規範形象。

 

有了正確而完全的太極拳修煉原則,可以提供拳友們作為參考、作為依據;也可以使得研究的學者找到研究探討的方向,以免面對各門各派時,無所依據、無從下手研究;更重要的是,能夠作為各派別太極拳之理法的規範,在不可能統一的各派流之中,得以異曲同工之效果。因此,找出正確的修煉原則,是維持「太極拳」這個品牌、實質,最有利的本錢。

 

肆、太極拳修煉原則的內涵

 

一、現代修身健康

 

「修身養性」這個名詞,自古以來所談的大多是心性的修為,但是我將它們拆開來看,「修身」屬於具象身體方面的修練,「養性」屬於抽象心性的修為。這裡我們我們所談的「現代修身健康」,是從具像身體方面的健康與否來看的。

 

談到健康,在古老太極文獻(清,王宗岳之論述)中,「益壽延年不老春」早已公認為其修煉最終目的。在楊家太極拳中,更是視技擊為「技藝之末」。為什麼我用「現代」健康?因為健康的觀念隨著醫學與科學的認知不斷改變。例如我們到敦煌參觀,會發現不同時期的佛像造型身體胖瘦不同,這就代表不同時期的人對於健康的標準不一,因而產生不同的完美體型;又例如以前中國認為健康就是要有噸位,來受西方的影響,認為肌肉的健美財代表健康,但是後來又發現,肌肉太多影響內臟的負擔,反而對健康不利。現在我們則認為「心肺功能」才是健康的指標。並且越是健康的人,越能夠整合週遭環境的生活機能,這會隨著職業、年齡、性別等等而有差異,所以有了「體適能」的理念!但是這樣的健康條件過於複雜,因此世界衛生健康組織將之簡化為幾個體適能條件:第一是要有肌力,第二是柔軟度佳,第三是平衡感要好,再來是心肺功能。至於將來,健康的觀念還是會改變,我大膽推論將來健康與否的標準應該在「氣」,將來一定會有一種儀器專門來測量人的「氣」,氣不足就要練氣。

 

修煉太極拳,是否能對現在的健康有幫助,就看練拳是不是能訓練應有的肌力,能不能訓練出身體的柔軟度,能不能增進平衡感,促進心肺功能。這次的研討會,三十幾篇論文,大都是圍繞這些主題。

 

但是如果只說「益壽延年」,就只看到了精、氣、神之中的「精」,只看到骨肉之軀,這樣不夠的,所以我們太極拳還講究「內家煉氣」。雖然現在科學儀器還無法研究,但是我們仍須保留。因此「現代健康修身」的觀念還必須包括現代「體適能」的認知,以及傳統「內家煉氣」的理念,所謂的「腹內鬆淨氣騰然」、「氣宜鼓盪」、「氣沉丹田」、「丹田吐納」這些都與煉氣的關係密切。

 

此外,還有所謂的「不老春」,也就是性功能的問題,也必須融合在「現代健康修身」中,健康的定義才完整。雖然中華文化在性教育方面受到儒家保守的規範,但是在醫學中、在武術裡,對於性知識確有相當的了解。一個練武的人,特別是道家相關的修為,必須去考慮性的問題,因為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破功」、損傷功力。在太極拳裡,隱隱約約潛含著非常多這些功能,否則不會提到「不老春」,這次研討會,有一篇研究報告就指出,打太極拳可以提高性激素,足以佐證太極拳的確有不老春之功效。

 

二、道家至柔養性

 

二十一世紀是柔性文化的世紀,是天人合一的世紀。提出「二十一世紀是天人合一的世紀」這個觀念的並不是中國人,是大約一年前在北京開一個會議時,一位學過中國哲學的外國朋友提出的。我比較喜歡到歐洲教拳,比較不喜歡在美國教拳。如果在美國,我問學生為什麼學太極拳,學生會說為了學「四兩撥千斤」、「無力打有力」,也就是技擊取向,我一向比較不喜歡這些;可是我問歐洲的學生,他們會說:「喜歡中國的文化」、「喜歡太極拳的哲理」,他們認為中國的文化、太極拳的哲理,是高深的涵養,透過太極拳的修煉,他們能體認到真正的中國文化哲理涵養。

 

所以致柔的觀念,「陰陽相濟」、「天人合一」本來就是道家的思想。透過太極拳的運動,無形中個性思想都會改變。以行為科學認為最有效的教育,就是從行為的改變下手,所以「子曰」如何如何,背了很久效果不大。但是蹲馬步蹲久了思想行為就會改變,太極拳本身就是從行為操作中去改變思想。所以佛祖拈花微笑說:「不可說!不可說!」不需要說,只要去摸一下、嘗試一下、操作一下,就自然得到了,所以說具體的、實踐的操作最有效果。當然以現代教學方法,我們在修煉過程當中,最好從認知、技能、情意三方面同時投入:從認知去了解太極拳相關經典的太極拳哲理思想、從情意上要與太極拳技能操作上融合,而提昇了思想觀念,是道家至柔境界。

 

三、技擊規範形象

 

既然反對技擊的功力,為何還要求技擊的形象?這並無矛盾。假如一種拳術沒有技擊功力,也沒有技擊來規範形象的話,拳就不成拳了,與舞蹈、體操無法分別。因此拳之所以為拳,一定要有技擊的功力,或者有著技擊規範形象。當然這僅僅是意識型態。其實,技擊規範有極重要實質意義:

 

第一、吐納。我們談到氣、談到呼吸,呼吸與動作的配合,要用技擊動作來規範,發放走化與呼吸都有密切的關係。例如:「發」就要與吐氣來配合,「化」要吸氣,配合得宜,則技擊的效果比較好,也能增強發放的功力。如果說動作上沒有技擊來規範,那麼呼吸如何配合?

 

第二、用意。用意的層次很多,其中之一是用意的時候,腦筋才能凝神靜氣。舉例來說:當我們操作「掤」時,我們會在意念上把手「掤」著;「採」也必須用意採住對方。否則就變成練體操一般,因為練體操時,精神與肢體可以分離,精神不需要凝聚在動作上。所以煉太極拳的人,能夠幫助我們掌控自己的精神意識。現代人越來越不能掌控自己的精神意識,例如常常聽人說看書看不下去,這就是無法掌控自己的精神意識。我們煉太極拳的人,訓練意到氣到,這樣精神意識就比較能夠集中。此外,太極拳是知覺的運動,我們打拳的時候,因為我們知覺到身體的各部位,也就刺激了各部位神經的活動,也因為經常地使用,使得全身變得很敏感,反應非常敏捷。

 

第三、技擊。我反對的功力,是指刻意花了許多時間精力去訓練,甚至不顧身體的健康才能達到的功力。根據以往經驗,想要真正成為技擊上的高手,往往需要透過這樣的訓練,必須孤注一擲。例如練鐵砂掌,一開始手必須浸入燒熱的豆子中不斷磨練,後來豆子逐漸變成燒熱的砂子……到最後練成時,手已經不是自己的了;又如當年方世玉,為了練就一身功夫,出生後不久就被母親泡在藥缸裡,出來打掉半條命,再泡到藥缸裡……這樣的訓練從現在生理學的觀點來看,簡直不可思議!但是如果煉拳時,不刻意要求,但是在拳架動作上仍有技擊的規範形象,很自然地也會形成一些技擊的功能。

 

第四、靈敏。因為搏鬥的形象,要求是最敏捷的、反應最快的角度、架式,所以打拳的時候,依照搏鬥的形象來練,養成習慣後,則常常會自然地反應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前中國醫藥學院副院長、中醫研究所的所長王維山,曾任美國國家的針灸考試委員,八十幾歲了,有一次跟我說:「老師,我可以站在公車上懸腳獨立地套腿!」能夠在公車上套腿,表示平衡感很好,也是平常練習慣了。總而言之,在技擊的規範下,平衡、柔軟、敏捷等等,都有一定的要求,經常這樣練習,久而久之,自然遷移到身上來,因此靈敏度、反應度都比沒有練拳的人要好。所以我說,雖然我反對功力,可是在教拳的時候,一定要按照技擊的形象來教,否則就不是拳了,其他的好處也消失了。

 

伍、「楊家老架氏太極拳」為最理想的太極拳

 

因此我歸納起來,一個比較完美的太極拳修煉原則,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第一必須考慮到現代認知與傳統理念的健康修身;其次在思想方面,太極拳有博大精深的思想的內在修為運動;最後是技擊的規範一定要有。所以我們希望煉太極拳,不論哪門哪派,要能經得起這些原則的考驗,這樣才是理想的太極拳。直至目前為止,我個人認為,楊家老架氏太極拳是能夠符合這些原則的太極拳之一,因為楊家老架氏太極拳本身是綿長開展、平穩低沉,動作綿綿不斷。因此這樣的拳種,很值得我們來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