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學會太極拳

太極拳的純正與混雜

        寧波市致柔拳社高載君於九六年

太極拳能延年益壽早已爲世人所共識。今天,太極拳作爲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産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因而成爲全人類的財富了,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但這開不是說,我們在弘揚太極拳這方面的工作已經做得完美無缺了。如果我們以「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綱要」來對照,檢查,那麽就不難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太極文化源遠流長,內涵博大精深,之所以能夠流傳千百年之久而始終生生不息,是有其深刻的原因,最明顯的就是它在技擊上的:「柔以克剛,靜以制動。」的功能和一系列符合生理科學的保證健身功能的規範,也就是太極拳的純正性。如果太極拳喪失了這些功能,失去了它的純正性,那還有存在的價值嗎?縱觀現今太極拳界之狀況,喜欣之餘實感憂慮,可喜的是太極拳之普及前所未有,憂慮的恰恰就是某些導致喪失上述純正性的因素。我們的先人,開創太極普及之先河的陳微明先生早在七十年以前就曾敏銳指出:「太極拳之普及興盛,可以強種國,固足慶倖。然又恐泛濫而失其本源,流動而忘其規矩,混雜而違其精意,是不可不慮也。」我自小喜愛武術,尤好太極,每出差外地,不赴商場,娛樂處,好奔公園,廣場練拳之場所,所見精拳者少至又少,而失其規矩違其精意的又太多太多,例如前府後仰,忽高忽低,兩肩亂動,手法含糊,腳步太小,臀部高聳,或劍撥弩張,或輕浮流動,實可謂混雜不堪,造成流弊泛濫,究其原因,不外乎:「太極拳術非傳者有極精密之教法學者有極沈細之研究不能得矣。」(荀子曰:「人之患在於好爲人師。」而好爲人師者所以好爲人師,並不是真正想幫助別人,而是一種表現欲,虛榮心的促使,所以說好爲人師者必淺薄)教者如若對太極拳的豐富內涵缺乏深入的研究,結果把一些粗製濫造的東西搬來傳授給學生,而初學者缺乏應具有的鑒別能力,以至以訛傳訛,造成流弊泛濫。造成「混雜」的另一種情況,這或許與武術界的某些不良風氣有關,在商品社會裏不免有少數不注重道德修養的人,錯誤地把武術當成了交換名利的商品,由於名利慾的膨脹,一心只想把自己打扮成宗師名家,但對弘揚太極文化,使其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方面卻缺乏興趣 ,無所事事,正如宋蘊華老師在其《太極拳說》一文中所說:「偶觀拳之劣者居以廳堂,精拳者隱之野數,實世人之弊也。」這誠然可以稱之爲另一種「混雜」。

當然,要克服太極拳在普及過程中出現的上述「混雜」的弊端,還有待於廣大太極拳誠摯愛好者提高自己的認識,應該懂得一些最基本的拳術原理,那麽,學練者應該遵循些什麽樣的準則呢?微明先生在其《太極答問》一書中明

確指出:「練拳時其神態姿式應神凝氣靜,中正安舒,從容大雅,綿綿不斷爲準則。」神凝在於氣靜,安舒來自中正,大雅自從容中生,不斷在綿綿之中,初練之人必先求其外形相似,到一定階段則以「大中極」穴來帶動腰腿身手走架,這是層次的不同,其實習練的過程亦是不斷修正的過程。修正自己在走架中不符規矩之處。試問:「神凝氣靜,中正安舒,從容大雅,綿綿不斷。」這十六字有止境嗎?而學者要得太極拳精微,須有深得太極真諦的老師相授,學者本人應具備極精細的研究精神,持之有恆的刻苦訓練及豐富的領悟力,只有這樣才終能窺見太極之精妙所在。

在這裏我衷心地希望熱衷於太極拳的同仁們攜起手來,共同爲太極拳的純正而努力,既告慰於前人,亦無愧於下輩。

                            寧波市致柔拳社

                            高載君於九六年

〈此文曾在九六年《上海武術》雜誌第二期中刊登〉